一、職教共同體的內涵特征
1881年,德國社會學家和哲學家滕尼斯出版了《共同體與社會:純粹的社會學基本概念》一書,首次提出共同體概念。將共同體的本質理解為“現實的和有機的生命”,即在共同體中人與人之間有著強烈的休戚與共的關系,人或物統一地對內和對外發揮作用。此后,共同體的概念在社會學中得到廣泛的認同和研究??傮w而言,共同體包括幾個特征:一是,共同體是情感的認同。參與者主觀感受到的(感情的或傳統的)共同屬于一個整體的感覺,這時的社會就應當稱為“共同體”。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者早就注意到教育共同體是借助信息技術支持的交流、交往、傳播功能,建設多主體、多渠道、多層次的對話平臺,以相互支持為準則的教育共同體是解決教育問題的實踐路徑。二是,共同體內的主客體是彼此信任且相互依賴的關系,“公共精神”是共同體建立的前提,有了共同的目標和道德觀念,共同體內各成員之間基于社會合約而達成聯結。三是,共同體具有動態性和情景性,不同的時代和背景下,共同體可呈現出多樣的表現形式。同樣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研究者早已注意到全球化和后工業化將預示著合作共同體的生成。
此后,共同體的概念被引入教育領域,突出強調不同教育主體形成共同的價值追求,構成教育的統一體,包括教育教學關系層面、教育系統層面及教育與社會各系統間通過利益調整和協調,通過微觀、中觀、宏觀的系統聯動,達成共同的價值目標形成教育合力,并按照一定的模式有效運作。馬慶發提出以“構建職業教育共同體”為導向的辦學模式改革,隨后首次界定了“職業教育共同體”的概念,認為其是指各級各類辦學主體和實施機構形成資源共享、分工合作、互補發展、專業結構優化、課程特色創新;是學校、社會(行業、企業)和政府形成合力,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建立伙伴制的共同體,職責明確、各歸其位、各得其所的一種大職業教育觀;是跨區域,以行業、產業為紐帶組成職業教育集團或依據產業鏈分工對人才類型、層次、結構的新要求,合理配置職業教育資源與職業院校布局,實行聯合招生、合作辦學的職業教育共同體。
職業教育作為與社會經濟發展聯系最緊密的一種教育類型,既有教育性又有強烈的社會屬性。職教共同體建設是教育共同體的概念延伸。結合共同體的本質特征,職教共同體可以理解為職業教育領域內,由若干個獨立的組織(學校、政府、行業、企業、科研機構等)為了共同的價值取向而組建的利益共享、協調順暢、各具形態的合作形式,并因其主體、內容、機制、目的等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樣態和模式。
從范圍看,職業教育是社會系統中的一部分,職業教育的改革涉及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各個方面,是一項系統工程,職業教育共同體的建設強調職業教育與教育系統、與社會各種資源的互動,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推動職業教育發展。從主體看,職業教育涉及政府、行業、企業、研究機構等多個辦學主體,職教共同體的建設需要聯合政校行企研等多方主體,并將利益相關者置于權責利相統一的組織保障系統之中,形成多元共治的一種模式;從目標看,服務人才培養、服務經濟轉型發展、服務國家發展戰略是職業教育的發展使命,“三服務”效能這一共同愿景為職教共同體的建設提供了共同的目標基礎。從組織形式看,職教共同體可以有多樣化的組織形態??傊毥坦餐w作為一種多元共治的治理模式,既是一種職教組織形態,更是一種職教追求目標。
二、職教共同體建設的現實邏輯
1.落實國家戰略發展的現實需求
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是近年來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的經驗所在。黨的二十大提出堅持系統性思維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方法論。黨的二十大報告把“科技、教育、人才”三者擺放在一起,統籌部署、集中表達。提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突出強調三者之間協同配合、系統集成,相互作用、彼此促進,將系統性推進作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推進思路。
長期以來教育體系存在的條塊分割、層次壁壘、各自為營等結構性問題,導致不同教育類型之間梗阻明顯,教育體系中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缺乏必要的開放、交流與互通,嚴重制約了教育系統作為整體在國家人力資源開發與配置中的價值實現。黨的二十大提出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一方面“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消除教育內部隔閡、促進教育融通銜接,進而實現不同教育類型的創新人才培養與儲備優勢整合,構建多元的人才成長通道,形成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現代教育體系。另一方面,統籌部署“科技、教育、人才”,要強化教育對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支撐作用和在推進科技創新和實施人才強國戰略中的重要作用,要推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并為社會生產力的進步與學習型社會的建設提供智力支撐。
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正成為新時代教育綜合的改革和發展方向。一個重要的前提是,針對當前構建產教融合共同體所面臨的生態體系不完善、職教端與產業端供需不匹配和資源不對等、開放性不足等問題,可以從加快產教融合的生態環境建設、優化人才培養過程、強化產教兩端的資源建設和對接、構建開放性的育人架構等方面進行紓解。但更為主要的是,職業教育共同體聯合政校行企等不同的職業教育利益相關群體,整合教育、企業、政府和社會等各方面資源,搭建資源共享、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平臺,將職業教育與行業進步、產業轉型、區域發展捆綁在一起,突出強調不同主體的積極關系構建,旨在打造共生發展的職業教育生態,正是順應國家系統化推進現代化改革的重要舉措。職教共同體建設有效集聚政校行企等產教資源,在聯通各級各類教育體系,推動各類主體參與職教辦學上具有天然優勢,對推進普職融通和職教“五鏈”深度融合具有顯著效用。
2.現代化職教體系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
從參與主體上看,職業教育體系是由學校、政府、行業、企業、科研機構等多要素組成的利益相關體。實踐中,職業院校所面臨的職業教育難題已不僅僅是自身問題,而是已經演變為只有通過跨界合作才能解決的問題。傳統職業院?!扒蠛献鳌蹦J揭呀洘o法適應經濟結構轉型對職業教育發展的要求。職教共同體推動各類主體參與職教辦學,把校、企及其他利益相關者置于權責利相統一的組織保障系統之中,將職業教育活動或人才培養活動構建為一個體系,有利于破解職教“五鏈”融合不深的難題,助推現代職教體系向縱深發展。
從目標要求上看,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方向,決定了職業教育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緊盯企業需求,緊盯市場信號,將技術技能人才成長多階段、多樣性需求融入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全過程。職業教育辦得好不好,關鍵是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與市場需求對接得精不精準,與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否相適應。職教共同體建設可以實現一個“適”字,做到專業與產業適配、人才與需求適應,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要求相契合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破解職教發展適應性問題,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從內涵要素上看,提升高職院校關鍵辦學能力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工作主線,也是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主線?,F階段,職業教育要素的供給能力還不能很好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職業教育規模和數量的擴張,并沒有帶來質量和效益的同步提升。研究職業教育發展的核心要素,是實現職業教育現代化和建設技能型社會的目標的當務之急。職教共同體建設可以實現一個“高”字,通過政校行企在專業建設、科技研發、產教融合、雙師隊伍、數字化轉型等內涵建設方面的互動合力,久久為功,破解職教高質量發展難題,提升職業教育關鍵辦學能力。
3.高職院校特色發展的創新選擇
隨著職業教育規模的快速擴大,諸多高職院校面臨著發展空間的限制。職教共同體的建設,有利于匯聚各方辦學資源,有效擴大辦學合力,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科技研發等提供廣闊的實踐場域,在較大程度上為高職院校拓展了辦學空間。
但是,與本區域本科院校,特別是同樣基于應用而發展的應用型本科高校相比較,如何提升內涵與質量,形成品牌與特色,在區域競爭中勝出,成為高職院校發展面臨的新問題。進入以內涵提升為核心的高質量發展階段,單純的內部改革已經難以解決職業教育發展的困境,要破解人才培養單一主體困境,必須從內部改革走向跨界、協同,以整體性治理賦能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職教共同體建構能有效集聚內外部育人要素,促進內外部資源有效銜接,有助于推動高職院校形成內部邏輯與外部策略互為聯動的治理體系,提升高職院?,F代化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此外,新時代國家提出了“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的要求,強調職業教育對產業變化與職業變化的適應性改變。職業教育共同體的建設,為高職院校走好產學研融合發展道路,進一步增進高職院校與區域產業的適應性提供了實踐場,也將有力地推動高職院校自身進行辦學改革并促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實現人才培養質量的螺旋上升。(節選自《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年第2期)
來源:高職觀察。
版權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