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師在課程思政中的多重角色
討論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師課程思政素養,首先要解決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師在課程思政過程中擔當了哪些角色、履行了哪些職責、培養了學生哪些素養的問題。這決定了對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師課程思政素養的應然要求。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及國家有關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文件制度規定了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師的職責角色及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要求?!吨泄仓醒雵鴦赵宏P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出臺的第一個專門面向教師隊伍建設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因此本研究將此作為政策文本選取起點,以“職業教育”“教師”“課程思政”等為關鍵詞,在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等官方網站檢索,共計梳理17個包括新職教法在內的政策文本,文本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本研究政策文本分析樣本列表
資料來源:筆者根據官方網站信息整理。
將上述政策文本中關于職教教師職責角色和人才培養要求表述內容進行整理后如表2所示。
表2 職教教師職責角色和人才培養要求表述內容整理表
資料來源:筆者根據政策文本內容整理。
需要指出的是,文件中雖然很少直接提及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師,但與職教教師的職責角色具有相關性和共通性。從表2對政策文本的梳理中可見,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師的首要職責是“立德樹人”,致力于塑造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涵養學生的思想政治品德、職業道德、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創新精神等,培育可持續發展的高素質復合型(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之時代新人。
雖然目前尚未頒布中國高等職業教育階段學生核心素養標準,但中國高職學生作為中國學生群體的組成部分,其核心素養發展要求與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具有內在一致性。參照2016年發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提出的以全面發展為核心,包括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維度,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和細化為國家認同等十八個基本要點的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要求,結合前述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師職責要求,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至少應著眼于四個方面:一是著眼于培養立志于技能報國、技能強國的時代新人,二是著眼于培育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和提高國家競爭力所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三是著眼于涵育學生未來職業發展所需要的職業綜合素質和行動能力,四是著眼于學生作為獨立個體的終身發展和全面發展。
在這一邏輯前提下,本研究對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師在課程思政中的角色擔當進行分析,初步勾勒出四種角色(見表3)。
表3 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師課程思政素養構成要素
一是技能價值點亮者。高職學生大多擅長動手操作,而文化基礎課相對較弱,長期以來缺乏自信,對技能價值的認知感低,導致人生目標模糊。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師要通過潤物無聲地浸潤,融知識教育與價值引領、技能習得與品格錘煉、專業素養提升與通識修養培育于一體,發揮專業教育“知識生產(技能傳承)—化育人性—服務社會”的三位一體職能,幫助高職學生完成對技能價值的建構,增強技能報國的責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
二是課程教學創新者。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師要根據高職學生的認知特點與規律,將專業課程知識創造性地轉化為高職學生可以理解的教學知識,向學生“藝術化”地呈現潛藏于專業知識體系中的思想、思維和價值意蘊,推進專業課程學習從“知其然”(知識、技能是什么)“知其所以然”(知識、技能是怎樣產生),到“知其必然和當然”(如何正確運用知識、技能)的深化,并實時跟蹤產業發展趨勢,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納入專業課程教學內容,突破專業教學與產業生產界限,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三是職業發展引領者。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將引領未來的科技變革,并直接導致經濟形態的變化,這必然對技術技能人才提出新的要求。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師要以敏銳的變革感知力及時更新知識結構,持續精進專業能力,以自身的專業成長引領學生職業發展之路,在知識傳授、技能傳承的同時,注重涵育學生的工匠精神、勞模精神,重視培養學生的思考力、判斷力、思辨力、創新力和樂觀進取的人生態度,從而為高職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和未來職業能力精進提供素養與品質支撐。
四是高尚品格示范者。“想把學生培養成什么樣的人,自己首先就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高職教育要致力培養出擔當起民族復興大任的“大國工匠”,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師自身首先要厚植家國情懷和政治底蘊,彰顯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和敬業奉獻的職業操守,以高度的育人自覺和強烈的人格魅力,示范引導高職學生自覺踐行“四個正確認識”,磨礪匠技、淬煉匠心、鑄造匠魂。
二、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師課程思政素養的構成要素
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師在課程思政過程中所呈現的四種角色,對其課程思政素養提出了特定要求。本研究試圖通過這四種角色所蘊含的對課程思政素養的應然要求進行演繹推理,從而推演出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師課程思政素養的構成要素。
個體素質結構理論認為,個體素質結構主要由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非認知因素三大要素構成,是三大要素間相互作用、和諧發展的一種綜合心理結構,其中非認知因素主要包括動機、情感、信念、價值觀等,具有動力性功能。借鑒這一理論框架,將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師在課程思政中的四種角色所需素養置于知識、能力、非認知因素三個維度進行審視,綜合前人研究成果和課程思政特點,梳理提取知識、能力及非認知因素中的核心素養要素,形成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師課程思政素養構成要素表(見表3)。
從知識維度看,因思想政治教育有其特定的要求、規范和話語體系,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知識,熟悉基本規范和要求,是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師開展課程思政的前提,學科知識、專業理論知識、教學法知識等只有與思想政治教育知識融會貫通才能更好地發揮知識儲備在課程思政中的工具性作用。
從能力維度看,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師要引導高職學生完成技能價值的建構,首先要對高職學生的學習認知、行為習慣、心理特征、思想動態等進行深入全面地研究,從而在與學生的共情中實現價值觀的浸潤與引領。在課程教學中要重視思政元素的挖掘與融入,創造性地重構課程結構,創新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靈活運用數字技術,以情景互動等多種方式營造課程思政的氛圍,推動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融通。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師要引領學生的職業發展,自身必須成為終身學習者、實踐反思者、專業成長者,還要具備敏銳的產業變革感知能力,有意識地教會學生把握知識、技術演變的基礎過程,遵循技術倫理,并以開放進取的心態,在師生的互動中形塑面向未來的成長者。
從非認知因素維度看,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師的技能成才育人信念和課程思政理念認同、主體意識、教學思維、實踐態度等是能否有效實施課程思政的關鍵情志要素。作為學生價值觀的引路人和高尚品格的示范者,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師的政治素養、家國情懷、師德自覺、職業認同、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工作熱情等,會熔鑄成強烈的人格魅力影響和感染學生,起到身教重于言傳的作用。
為進一步提煉出素養構成的核心概念,對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師在課程思政中四種角色的素養構成要素進行反復比對分析,最終提取出綜合育人素養、德技融合素養、專業教學素養、共同成長素養、政治素養與人格修養等五大素養,從而基本完成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師課程思政素養的建構。(節選自《職教論壇》2023年第10期)
來源:高職觀察。
版權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