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課程思政則是把思想政治教育體系貫穿人才培養體系最基礎的手段。職業院校推進課程思政必須把握前提、指向、內容、保障的建設邏輯,推動育人成效的進一步提升。
一、以思政課作為課程思政的前提和牽引
推進課程思政建設首先必須厘清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關系。二者都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形式,但又有明顯區別。思政課程是課程體系,而課程思政是教學體系。課程思政是大思政的具體體現,在課程思政建設中,思政課程為課程思政提供內容引領、方向指引,而課程思政則為思政課程提供載體、情境、案例的支撐。在職業院校專業課程中加入思政元素,讓學生在最熟悉的專業與實踐領域接受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熏陶,可以促進思政教育價值無形中的提升。基于二者的關系辨析,推進課程思政必須協調與思政課程的關系,以思政課程作為前提和引領。
一是充分發揮思政課引領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彼颊n是在人才培養中進行政治引導、價值塑造、傳遞主流意識形態的核心專業和課程,在立德樹人培養體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在課程思政建設中,必須充分發揮思政課程引領作用,系統研究梳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教育成果和內容,并將其整理作為課程思政的核心引領,有機融入專業課程,重在學生理想信念、意識形態、家國情懷的塑造,以及良好品德修為和勇于奉獻、敢于擔當精神的培育,著力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是加強頂層設計,構建協同育人機制。專業教學思政元素與資源開發應用不足,一個重要原因是專業課與思政課缺乏統一的課程體系建構保障,導致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專業教師更加偏重于本專業課程挖掘與體系構建,思政教育與專業教學脫離。為解決這一問題,職業院校要建立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統一協調機制,由學校層面統一領導、教務部門牽頭抓總,以二級學院(系)和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政教研室為核心,建立專業教學與思政教育聯動機制。馬克思主義學院或思政課教研室要派思政課教師深入專業群,與專業課教師共同研究、挖掘專業課程的育人因素、具體的思政教育“點”,根據不同專業人才培養特點和能力素質要求,建立專業思政元素庫,構建特色鮮明的專業核心價值體系,形成思政教育有機融入專業教育的體系化、規范化的系統設計。同時,建立健全課程思政考核評價制度,把課程思政建設與教育教學改革結合起來,建立課程思政評估標準,把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相結合的質效納入基層年度考核,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三是強化專業課教師思政教育能力。由馬克思主義學院或思政教研室牽頭定期組織開展專業課教師思政能力培養輪訓,或開展深入交流,進一步提升專業教師思政素養和教育意識與能力,共同探索專業課與思政課的協同點,創新課程思政方式方法,推動專業課與思政課的協同育人發展。
二、以推進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作為課程思政的核心指向
職業教育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根本目標。職業院校在課程思政中必須以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作為核心指向并表現為一種無可替代性。這是由職業教育專業的實踐特性所決定的。
首先,專業與職業生涯發展的緊密結合性,使課程思政作用無可替代。課程思政是從專業、課程中挖掘獨特的思政元素并有機融入課堂教學。這有別于思政課的理念傳導,而與學生未來的生涯發展緊密相關,是有效傳導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統一的現實路徑。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思政元素的良好傳授和運用,可以讓學生切身感受到其對個人生涯發展的重要性、緊迫性,進而提高對課程思政的認識,并真正融入專業課程與技術技能學習中,這種緊密性和直觀性是其他課程無法替代的。
其次,專業課程的實踐性將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以更為直觀的形式展現。職業院校專業課程具有強烈的實踐性特點,技術學習、實習實訓、頂崗實習,占據了專業課程的大部分時間,有效的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可以讓學生以直觀形式感受個人才智的發揮、勞動價值的創造,以及個人價值如何在社會價值實現中得以展現,進而更充分地理解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叭艘蛑蓝靼?,因愿意而追求”。職業院校課程思政作用的充分發揮,是推動學生將思政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由“明白”到“愿意”和“追求”的關鍵途徑,具有無可替代性。
再次,專業課程中對學生創新創造能力的培育,更有助于激發學生對個人價值的追求,并努力實現與社會價值的統一。職業院校專業教學的實踐性必然推動和強調對學生創新創造能力的培育,而個人的價值實現最根本的體現就在于個人才智的自由發揮與運用。在大力提倡“雙創”教育背景下,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突飛猛進,眾多優秀學子的專利產品、創業孵化項目得到社會認可。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在實踐中對個人價值追求有了直觀感受、對社會價值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以及家國情懷、職業理想、職業道德的培育有了更為充分的載體,使思政教育得以真正在學生的認知與實踐層面落地生根,并創造性地為其未來發展發揮指向作用。
三、以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工匠精神、勞模精神作為課程思政的主要載體和內容
對于職業院校來講,思政課重點是傳授較為系統的思想理論知識,而課程思政則重點是將相關思想理念融入專業教學與實踐中,以職業精神、工匠精神、勞動精神作為培育載體和內容,真正實現“鹽溶于水”的效果。
1.以職業精神培育為載體,樹立學生正確的職業觀念、道德和行為
一是在職業認知中,要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職業觀念,強化職業理想教育??茖W的職業觀念和正確的職業理想是職教學子開啟未來職業生涯的基礎。當前,受傳統觀念影響,社會依然普遍存在鄙薄“藍領”、認同“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陳腐觀念。這種觀念嚴重阻礙了學生對技術技能崗位的向往,也阻礙了職業教育的發展。職業精神是一種對所從事職業和崗位的穩定、持續、成熟的職業尊嚴感。而樹立職業尊嚴感除了外在環境的改變外,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建立科學的職業觀念,強化職業認知、認同。要在專業教學中通過技術技能提升、價值創造,以及榜樣教育,讓學生認識到自身從事的平凡崗位所創造的不平凡價值,并從職業生涯發展角度梳理未來的職業發展路徑和方向,在教師引導下,逐步樹立職業理想,從而強化對職業的認同和由內而生的職業尊嚴感。
二是在職業情感培育中,要在專業教學、實踐教學中激發學生的興趣、動力和潛力,增加學生對未來職業發展的情感投入。職業精神不只是表現在工作和崗位中的敬業守信、勤勉盡責、增強本領,具有良好的職業態度和操守;它更是一種能促使人自由發展、形成行為規范的內在精神,是在職業環境中的情感投入和道德追求。實現這一點就必須在專業教學的課程思政中,充分尊重和發揚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專業教學、技能傳授、創新培養中鼓勵學生大膽探索、自由發揮,在思政元素的融入中,鼓勵學生大膽提問、積極辯論、主動探索,在教師的引導下,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動力,并將社會和職業的行為規范內化為個人的精神動力,形成對未來職業崗位的情感投入。
三是在職業意志方面,要重點培育學生的職業責任感和崗位進取意識,引導學生做到知難而進、敢為人先、勇于進取,實現職業創新。職業意志是職業認知和職業情感的綜合統一,是職業道德的核心支撐。它表現出來的是人在履行職業道德義務的過程中自覺克服一切困難和障礙的力量與精神,是推動人取得職業成就的核心動力。與職業認知、職業情感相比,它具有更強的內隱形和持久性特征。在課程思政實施中,學生職業意志培養除了榜樣樹立、教育引導外,更重要的是充分發揮實訓教學、頂崗教學等實踐崗位作用,優選具有較強職業精神的導師,在崗位實踐的言傳身教中,將職業意志中的堅持不懈、知難而進、勇于創新精神,潛移默化地傳達給學生。同時要發揮勞動教育、體育教育的作用,磨煉學生的品格意志。
2.以工匠精神培育為載體,樹立學生追求真理和傳承民族文化的精神
工匠精神可以稱之為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靈魂”,而在課程思政中最重要的是把握工匠精神兩重內涵。
一是工匠精神內含的技術技能的真理性。職業院校在課程思政培育學生工匠精神的教學實踐中,要把技術技能所包含的藝術性、真理性傳達給學生。讓學生深刻地理解和感悟技術技能并不低于科學,相反它有著比科學更為豐富的藝術性、本真性,是科學真理的奠基。真理并不僅僅蘊藏在科學公式與概念之中,相反在某種意義上科學反而對真理起到遮蔽的作用,而技藝才是真理的開啟與原初發生。要引導鼓勵學生主動探尋生命與生活的意義,在技藝教育和美育教育中加強對審美判斷力、反思判斷力的培養培育,進而把生命的感悟、職業的尊嚴融于器物的制造中,最終達到“道技合一”的工作境界。
二是工匠精神內含的真理性之中包含著的深刻的民族性。工匠精神不僅是技術技能人才精神的升華總結,更是一個民族精神內核的高度凝練。中華民族是世界歷史文化傳承最為悠久持續的民族,在民族文化中有著豐富的工匠文化和精神。這些內容要融入課程思政中,變為學生內在的具有中華文化特征的工匠精神培育內容。如,傳統文化修身正己的做人準則、經世致用的利民情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工作態度、道技合一的工作境界等。專業課教師要在教學中,提煉這些傳統文化內核,在知識與技能傳授和工作實踐中,傳遞給學生。同時,工匠精神的民族性還體現在一種創新創造力上。傳統是過去的事物,但并不是一切過去的東西都是傳統,只有仍然活在當下的過去,有生命力的東西才叫傳統。一個真正具有工匠精神的匠人,是繼承了傳統的力量而又在自己的創新中讓傳統結出新的果實。一個缺乏創新創造精神的人很難稱之為具有工匠精神。因此,在課程思政中,教師要特別注意學生創新思維的培育,要特別加強中華傳統文化與新時代要求的融匯,讓學生從傳統文化中汲取力量、奠定根基,同時面向新時代開拓進取。
3.以勞模精神為載體,著力培養學生艱苦奮斗、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精神
勞模精神主要特征包括“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里面除涵蓋了職業精神、工匠精神的基本內容外,更為凸顯了“艱苦奮斗、勇于創新、淡泊名利、勇于奉獻”的精神風貌和思想境界。這些特征是社會主義勞動行為的價值升華,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勞動關系和本質追求。在職業院校課程思政實踐中把握勞模精神重點要把握兩個要點。
一是勞動是人的價值最本質的體現,樹立勞動光榮、技能寶貴的價值取向。“人類歷史是社會的人通過勞動去創造人的社會的過程”。勞動使人成之為人,人在勞動中肯定自我個性、鍛煉體力、感受自由,而全面發展的人也是帶動社會前進的重要推力。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必然需要全面發展的勞動者作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根扎在勞動人民之中?!睆V大勞動群眾的智慧與力量所迸發出的無限創造力是社會主義各項事業取得成功的動力。在課程思政中,要把習近平總書記的上述思想深入融進專業課程與實習實踐中,在學生中堅定樹立“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價值信念。
二是“艱苦奮斗、勇于創新,淡泊名利、勇于奉獻”是社會主義勞動者精神風貌和價值追求的集中體現。廣大的產業工人、技術技能勞動者是我們黨最堅定的政治基礎,也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核心力量。相比于資本主義的勞動“異化”,社會主義勞動是為實現個人與社會全面自由發展的勞動,是個人融于社會共同體、融于國家民族復興建設中的勞動。職業院校作為技術技能人才、產業工人的主要來源,在課程思政中要始終不渝地強化學生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意識培育。在團隊意識培養、個人發展與社會關系處理、個人付出與收獲的價值辨析中,逐步讓學生理解認識到,“只有在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共同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不斷增強為社會主義事業發展艱苦奮斗、勇于奉獻的精神和意識。同時教學中,還要針對崗位工作生活實際中,不同崗位的差異與待遇的區別,不同群體在生存權益和發展權益、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等方面的異質化、多元化現象,大力學習傳導習近平總書記教導的,“提倡通過誠實勞動來實現人生的夢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反對一切不勞而獲、投機取巧、貪圖享樂的思想”,把勞模精神作為引領、愛崗敬業看成本分、勇于創新視為使命、爭創一流作為追求、艱苦奮斗當作本色、淡泊名利和甘于奉獻作為人生的必要修為和境界追求,以“小角色”成就“大事業”。
四、以全員協同育人作為課程思政實施的基礎保障
1.建立校內一體化領導、全員協同育人機制
推進課程思政真正發揮效用,需要建立有效的頂層設計、一體化領導機制,推進“三全”育人,落實思政教育全員責任制度。在思政課與課程思政統籌機制基礎上,進一步推進學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整體性和協同聯動性。學校層面可建立學生工作指導委員會等類似機構,統籌全校學生工作制度設計,推動校內一二三課堂貫通,團委、就業指導、學生資助、學生社團聯動,凸顯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性,進而讓思政課、課程思政的教育成果融入學生日常生活,潛移默化中發揮教育作用。
2.建立校企聯動機制,落實思政教育“兩個主體”雙輪驅動
首先,建立校企課程思政聯動機制,提升企業思政教育主體責任意識。組織校企雙方相關人員通過聯席會、思政教育指導小組等形式,建立校企思政教育協同運行機制,充分發揮學校教學優勢和企業實踐經驗優勢,共同擬定學生管理規范,協同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其次,推進校企文化互融。強化校企文化互融互通,不斷推進校企文化的關聯性、系統性、連續性,積極搭建校企文化融合平臺,大力開展校企黨支部共建及校企文化雙向交流活動,校企共建人才培育考評標準和體系,將校內課程思政成果在企業以生動形式展現、驗證。
最后,做好企業師傅思政能力培訓。頂崗實習是職業院校育人重要環節、企業師傅是育人的重要力量,要充分發揮企業師傅的特點和優勢,鼓勵企業師傅和專業課教師、思政課教師交流互動。一方面,將企業師傅的實際經驗、心得體會、職業操守等生動案例傳授給教師,提升教師課程思政豐富性;另一方面,組織思政課教師和企業師傅協同教學,思政課教師將師傅的實踐經驗提煉為思政教育點,并對師傅進行思政教育培訓,提升企業師傅的思政教育意識、能力。同時,可將提煉的思想文化內容,推介給企業,成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實現學校和企業共同推進學生培育、共促文化生長。
3.利用“信息技術”優勢,優化思政育人多元機制
職業院校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優勢,搭建網絡思政系統性教育平臺,探索“智慧思政”,形成線上虛擬化基地與線下實體化基地相結合的一體化育人路徑。通過大數據對思政資源進行挖掘整合,豐富教育內容和形式,利用信息技術開放和平等特性,推動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平等對話,推動學生主體性發揮,優化思政教育效果。
首先,有效利用信息技術、新媒體技術激發學生參與網絡思政教育的活力。充分利用網絡平等性特點,鼓勵和引導學生大膽提問、主動探索、平等交流,同時教師要全程關注,適時引導,在學生主動應對問題、探尋答案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進行理論滲透。要針對性地借助網絡教育資源,豐富專業課程思政教學內容,增強課堂教學活力。
其次,加強校內外網絡實踐教學平臺建設,充分滿足學生實習實訓需要,并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實踐平臺。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開展網絡學習專題活動,加強對傳統文化、典型事跡、名人故事的網絡宣傳,充分利用網絡思政平臺廣泛傳遞愛國主義情懷、民族精神,以陶冶學生思想情操、提升其思想政治素養。職業院校還可結合時代主題開辦網絡文化節、思政建設優秀成果評選等活動,營造積極和諧的網絡思政教育氛圍。
再次,要構建完善的網絡育人機制,建立網絡思政教育工作管理機制、績效考核機制、溝通反饋機制,充分利用可調配的網絡資源,以課程實踐與社會實踐、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全面融合為指引,優化網絡思政教育內容,共同推進以創新能力為核心的網絡思政教育工作。(節選自《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3年第30期)
來源:高職觀察。
版權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