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職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的內涵及特征
從類型教育視角,職業院校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有別于傳統的學科為邏輯的教學組織。它是基于職業崗位的邏輯導向,依托于某一專業(專業群)建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教書育人、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為目標,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主要原則,由專兼職教師和來自行業企業能工巧匠組建的,分工協作,責任共擔,能夠運用創造性思維去深化教學改革,攻克技術難題的群體,有著鮮明的職業教育特色。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緊密銜接了政校行企,有利于提升“雙師”素質,促進成員知識技能協同共進,提高教學育人水平,有利于培養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的復合型人才,滿足地方產業轉型升級訴求,實現教育鏈、產業鏈與創新鏈融合?;诖?,高職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具有團隊目標明確、結構多元和融合創新等特征。
(一)目標共識
目標明確,工作才能有方向,才能持續發展。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不是簡單的人員疊加,而是基于共同的愿景、使命,為了共同的理想信念而組建的共同體。教師的使命就是教書育人,這也是教師的價值所在。因而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的目標就是強化師資隊伍能力,深化教學改革,提升教學質量,培養創新技術技能型人才,增強高職院校綜合競爭力,催生專業(專業群)內生發展動力,為職業教育“提質培優,增值賦能”。這就要求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要根據產業轉型升級而相應的在“執教”和“職教”標準中提出新要求,在教學、實踐、科研、社會服務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等方面提升“雙師”五能,由傳統的“雙師型”轉變為“工匠+專家”新的“雙師型”,精準對接市場需求變化,服務支撐區域經濟發展。
(二)結構多元
高效的團隊必然是多元互補。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現“職業教育與產業聯動發展”,必然要組建結構多元教師教學創新團隊。一方面綜合考慮團隊成員學歷、職稱、年齡、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等結構因素,從公共基礎課、專業群互選課、專業必修課、專業核心課、實習指導課等學科層面,選拔教師跨院校組建校際協作共同體,在人才培養方案修訂、課程體系建設、課程立體資源開發、職業技能等級鑒定等方面合作、交流、共享與創新。另一方面與行業企業領軍人物、技術骨干、技能大師等跨界組建“教學小組”,建立校企命運共同體。團隊成員在交流活動中,技能互補,優勢互補,協同創新,傳道授業,解疑答惑,形成良性發展的內部生態圈,促進“雙元”育人。
(三)創新融合
面對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需創新的思維探索模塊化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改革、教學資源建設改革,進而推動課堂革命。教育教學創新落地關鍵在于教師教學創新團隊落實。應建立教學與生產崗位融通,專兼教師互派互聘機制,實現“雙師雙能”,將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等引入課堂,創新教學內容。推行“1+X”證書,開發核心崗位技能包,創建立體教學資源和立體化教材,推進書證融通,拓展學生就業創業渠道,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依托“云、物、大、智、移”等信息技術,探索虛擬教研室與智慧課堂,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模塊化教學,助推教師教案設計與教學設計能力提升,打造高校課堂。專兼教師組建競賽團隊,以賽促教,以賽促學,創新教育教學模式,不斷推動教學質量提升。
二、高職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的實踐策略
(一)明確目標,重構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
一是厘清團隊目標,跨界組建教學團隊?!爱a教融合、校企合作”這一職業教育的本質屬性,決定了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必須是基于職業邏輯導向組建。因此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首要任務是明確團隊建設目標,使團隊擁有共同的愿景使命,團隊成員擁有共同的價值追求。依據職業屬性,典型崗位任務,按照優勢互補原則,“跨界”合理組建團隊,科學規劃任務,引領團隊成員專業建設、技術創新、社會服務等方面分工合作。
二是明確團隊職責,建設團隊衡量標準。圍繞基層教學組織的目標和功能,落實團隊負責人、專業帶頭人、團隊成員的職責與任務,明確工作業績衡量要素和衡量標準,發揮各自貢獻。團隊成員應該遵守團隊章程與紀律,落實團隊工作責任制。
三是培育團隊文化,營造和諧文化氛圍。教學創新團隊是基于共同信念構建的非正式組織,需要將校園文化、企業文化和專業文化融合一體,建設精神家園,在實踐中形成共同的育人理念、行為規范與管理制度,使團隊成員全身心融入團隊,變被動約束為自我管理,增強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加強團隊成員間交流互動,建立成員間坦誠、信任的氛圍,推動團隊工作。
(二)多措并舉,健全教師教學創新團隊運行機制
一是分層分類培養,錘煉團隊成員精湛技能。實施青年教師培優工程。選派青年教師到行業企業開展為期半年的“帶薪脫產”輪崗實踐,在專業群帶頭人、行業大師等帶領下,參與高水平應用技術研究項目和專業學習,提升青年教師創新能力。通過“以老帶新”“以賽促教”助力青年教師成長,積蓄團隊后備力量。實施骨干教師托舉工程,骨干教師帶任務下沉到合作企業、合作機構,開展工藝開發、技術攻關、產品研發,提升協同創新能力,培養團隊中堅力量。實施專業(群)帶頭人精英工程,選派專業(群)帶頭人到國外知名大學專修、企業“沉浸式”學習,參與行業標準制定、專家智庫咨詢,拓展行業話語權,提升帶頭人國內行業引領能力。
二是盤活校企平臺資源,帶動師資能力提升。依托企業工作室、行業大師室、產業學院等資源,將產業鏈、創新鏈與教育鏈緊密銜接,將項目開發,成果轉化跨界合作,互利互惠,提升團隊成員社會服務能力和技術開發能力。依托教師發展中心,開展教師教案設計、教學設計、課題申報、教學資源開發等培訓項目,促進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全面提升。
三是建立“虛擬教研室”,提升遠程“會診”能效?!疤摂M教研室”是智能+信息時代基層教學組織的創新,它突破了傳統的教研教學活動受地域、時間、空間、專業、師資等因素限制,利用智慧化技術搭建協同創新平臺,互聯互通,校際、校企遠程研討、共建教學資源庫,培訓資源庫,解決跨學科師資配置,教學團隊結構等問題。企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遠程為專業群學生講解工作中關鍵工藝、主要工序,使學生身臨其境地體驗工作現場, 專業群教師遠程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
(三)強化保障,夯實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基礎
一是出臺指導性文件,規范團隊建設。為規范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學校應立足實際情況,從團隊目標任務、團隊成員構成、團隊業績標準、團隊激勵機制、團隊成員退出機制等方面出臺指導性、激勵性和規范性的政策文件,為團隊建設提供準則。
二是修訂互兼互聘管理辦法,深化校企雙向交流。探索“在職教師+企業員工”的“雙身份”人事管理制度,構建校企“職稱互認、崗位互認、工作量互認、考核結果互認、培訓能力互認”等機制,增強團隊管理的適應性。完善高職院校教師下企業輪訓制度,明確教師下企業鍛煉目標、項目任務、考核方式等,以及“雙師”認定標準。
三是完善團隊激勵機制。對在技能大賽、社會服務、國家教學成果中作出特殊貢獻的人員,加大職稱評審權重或職稱評審直通渠道,構建差異化考核評價體系。(節選自《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年第5期)
來源:高職觀察。
版權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