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職業教育正處于改革攻堅和提質培優的關鍵節點,要把握教育數字化的關鍵契機,以數字技術高效賦能職業院校系統創變升級,需從重塑職業院校文化形態、打造智慧教育新生態、重構職業院校要素體系、促進職業院校治理現代化等層面穩步推進職業院校數字化轉型工作。
一、堅持以人為本,以數字思維重塑職業院校文化形態
技術賦能背景下,職業院校數字化轉型伴隨著學校自身與外部環境要素的轉型與重構,是一個多元價值理念互相碰撞、多種政策涌現與建構的過程,要求對教育觀念、組織文化等整個系統價值理念進行變革。而數字化思維作為一種具有協同性、創造性與構想性的理念,能夠引導職業院校由技術簡單移植的原生態向數字技術驅動的創新開放生態發展。由此,在職業院校數字化轉型中,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以數字化思維重塑職業院校文化形態。
一是始終堅持技術工具理性和人文理性的融合,防止數字技術應用過程中的“潘多拉魔盒”效應。職業院校在數字化轉型中,需時刻反思數字化本身的人文需求,避免“技術異化”“技術控制”“重硬件輕軟件”等風險,及時鏟除數字化過程中可能異化的技術要素。首先,將提升學生的數字化思維與技能作為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加強以工匠精神、非遺傳承等為主要內容的數字資源建設,將優秀職業文化基因充分融入數字技術中,以不斷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彰顯技術的人文理性。其次,通過提升師生數字素養充分發揮師生主體性作用,以促進人機融合發展。一方面加強數字素養能力結構框架與標準研究,為師生數字素養的培育提供科學依據;另一方面制定師生數字素養培訓與提升計劃,豐富優秀數字教育資源內容,并積極開展師生數字素養測評。
二是培植健康的組織數字文化,實現職業院校文化轉型重塑。數字技術在賦能職業院校發展過程中,深刻影響著院校系統、組織與成員間所形成的制度規范、思維模式和價值理念。首先,政府和職業院校相關決策者要積極轉變發展理念,形成正確對待數字技術的價值觀和行為規范,強化對數字技術的價值認同,通過培育健康的組織數字文化,形成相關主體力量共同支持職業院校數字化轉型的文化與制度形態。其次,加強職業院校決策者與管理者的數字領導力建設,提升其應用與統籌信息技術以重塑職業院校教學、實訓、科研、管理和服務的能力,從而正確引導職業院校開展組織變革與數字化創新。同時通過設立專門的數字化建設領導部門或辦公室,引領數字化轉型工作的順利開展。最后,加強校園數據倫理與數據安全教育。針對數字時代的各種潛藏風險,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信息辨別能力、理性意識和批判性思維,強化其在教育智能化終端系統的安全意識與個人隱私保護能力。
二、聚焦人才培養,以人機融合打造智慧教育新生態
數字化教育時代,職業教育的育人空間從實體教室、實訓基地逐漸走向虛實融合的新型智慧教育環境。能否打破學校傳統的班級建制,建立更加靈活的學習方式和更加有效的評價方式,既直接反映了學校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水平,也決定了職業院校在互聯網企業新業態下的競爭力和辦學空間。由此,職業院校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需聚焦人才培養,以信息技術打造智慧教育新生態,實現真正的“人機融合”。
一是順應產業變革,以數字技術助推“三教改革”。數字化時代企業崗位連接的多維性與數字技能需求增強,要求職業院校對教師、教材、教法等關鍵要素進行改革創新。首先,教師作為職業院校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主體,目前普遍存在的重引進輕培養、重學歷輕技能、重理論輕實踐等現象嚴重制約了數字時代教學團隊適應性改革與發展。一方面可通過打造跨專業、跨領域、復合多元的產教融合型教學創新團隊,以適應數字化轉型的教學項目為基石,依托名師、技能大師工作室成員和行業技術能手,形成具有共同技術基礎、共融崗位需求的教學共同體;另一方面增強師資隊伍對數字技術的“敏感度”,構建“應用驅動、資源賦能、課堂實踐、精準測評”的教師數字素養發展機制,提升校內專業教師與行業兼職教師的數字化教學能力。其次,對接新職業、新崗位與新技術,校企合作開發新形態優質教材。在教材內容方面,全面反映行業最新動態,對接國家崗位職業標準與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相關要求,及時將工作崗位的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方法納入教材內容,高效融入學科新知識、典型生產案例、崗課賽證、課程思政等元素,實現教材內容與工作崗位緊密銜接。在教材開發過程中,堅持工作流程與崗位任務導向,校企協同開發活頁式、工作手冊式、融媒體式、交互式等信息化新型教材。同時緊扣產業升級和數字化改造,同步開發與教材配套的數字化資源,搭建可開源、可接入、動態更新的開放流動式電子教材資源庫,幫助學生更好體驗與適應數字化時代崗位勝任力的快速變化。最后,創新變革教學模式,重塑智慧教育新生態。依托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搭建為師生提供多種教育資源與服務的在線教學平臺或智慧教學終端,形成校內課堂、企業課堂與網絡課堂(線上課堂與虛擬工廠)等多維學習場景空間。實施基于學習成果導向的教學設計,積極探索線上線下融合的“智能+課程”教學模式,開展混合式教學、項目式學習、游戲化學習、人機交互學習、虛擬仿真教學等教學法改革,強化學生主體作用。同時依據學習分析、行為編碼、認知建模、情感計算等前沿技術,對教學實施、學生學習等相關數據進行全方位、全過程跟蹤、采集與可視化分析,生成學生個人數字畫像和數字檔案,從而完善綜合評價體系,積極探索增值評價。
二是對接產業結構,以數字技術賦能專業數字化升級。產業轉型對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職業院校要對接新經濟、新業態與新職業,對專業進行全方位數字化升級改造。首先,立足區域經濟與產業發展需求,基于專業貼近產業、課程對接工作任務的原則,明確專業定位,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師資團隊、產教融合等進行數字化升級。同時依托大數據監測平臺,及時對產業人才需求趨勢進行分析預測,動態調整專業結構,瞄準產業發展新趨勢,適度超前布局相關專業。其次,依托數字技術與資源平臺,實現專業群橫向融通與聚合。通過以大數據技術為依托,校企共研專業群建設質量監測系統,對專業群內專業設置變化、課程結構、實習實訓開展、1+X證書獲取等情況進行實時監測,保證專業群人才培養規格與職業崗位群的有效銜接。并搭建數字資源共享與學習平臺,推動優秀課程資源、教材資源、實習實訓資源等在專業群不同層級間的流動融通,實現專業學分的互通與轉換。最后,充分發揮虛擬仿真技術優勢,構建產教深度融合的數字生態系統。校企通過協同共建產業學院、虛擬仿真實訓中心,圍繞“崗課賽證”等教學活動整合數字教育資源,以工作流程與崗位任務為導向,運用虛擬仿真、智能交互等技術將崗位工作場景轉化為數字化模擬應用場景,并借助數字平臺的匹配推薦算法,實現實訓教學資源模塊的精準化供給與匹配,為學生提供定制化實訓服務。
三、完善數字基座,以數字技術重構職業院校要素體系
數字化基礎設施作為職業院校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的“技術底座”,是以信息技術賦能為主要特征、實現校園互聯互通、應用平臺融合創新的新型教育資源系統,對于實現職業院校數字化轉型具有基礎性意義。為此,職業院校數字化轉型必須以完善數字基座為進路,以數字技術重構職業院校要素體系。
一是升級迭代數字化基礎設施,實現校園環境的連通融合。首先,運用新型網絡技術升級校園內網系統,實現5G網絡在職業院校、產教園區等全覆蓋,加快教學、實訓、科研、管理、服務等設施與技術設備的智能化升級。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信息技術的綜合集成,形成以數字化智能平臺為中心,全域感知、靈巧學習、精準管理、集成化場景、數字化評價等相互融通的校園信息環境,深度實現數智平臺賦能職業院校改革創新與升級。其次,依托數字技術設備、應用平臺系統、數字資源平臺等搭建智慧課堂交互教學系統,創設與工作過程類似的學習情境,為學生提供多種交互學習的支持工具,實現人人、人機的協同互動,從而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高效學習。最后,為凸顯職業教育技能性、工作過程導向等本質特征,充分利用數字技術連接企業工作實景與車間場景,以虛擬仿真、智能交互等技術優化虛擬仿真實訓環境,支持學生身臨其境、沉浸式體驗不同工作場景特點與要求,實現課堂教學、工作流程、網絡學習和虛擬場景的有機融合,有效提升學生工作知識獲得與職業技能。
二是豐富數字教育資源供給,促進優質資源共建共享。目前我國職業教育已經形成了國家、省、學校三級資源庫建設體系,上線并投入使用職業教育數字化資源管理和服務平臺,在數字資源數量與覆蓋面上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果,但仍存在不充分不均衡的情況。如當前的數字資源建設偏向項目型、臨時性而不是常態化、規模化與可持續性,優質數字資源建設較為薄弱,共建共享機制不完善等。因此,要豐富職業教育數字資源內容建設,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普惠。首先,職業院校數字資源建設要以區域經濟與產業需求為導向,遵循“產業群—專業群—課程群—技能群”的建設邏輯與“為教學而技術”的原則,持續開發基于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知識圖譜等技術的在線知識課程、數字化教材、數字化場館等數字資源,同時加強校企共同開發優質數字化課程與教材。其次,以國家職業教育智慧平臺為依托,健全政行校企多方協同的數字資源共建共享機制,高效整合校內外、企業與社會教育資源,在課程建設與教學實施中積極融入數字媒體,形成靈活多樣的學習場所與數字化資源共享平臺。最后,搭建與完善校園數字資源實時監測數據平臺,掌握學習者資源需求的動態軌跡,智能推送多樣化教育資源,精準匹配學習者的個性需求。同時通過探索建立院校、省級與國家互通的學分銀行,形成學生個性化學習數字檔案,實現其學習成果在不同院校、區域的認證、積累與轉換,服務學生的終身學習與職業發展。
四、加強多元協同,以數據驅動促進職業院校治理現代化
隨著數據采集與分析技術被逐漸應用到教育領域,教育治理越來越呈現數據驅動、多元協同、流程重構、業務融合等特征。數據作為職業院校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的關鍵要素與核心資產,對于推動職業院??茖W決策、精準管理與高效服務具有重要意義。
一是充分發揮數據價值與效用,實現校園“智慧治理”。首先,開展基于大數據的教育治理分析,完善校園全景數據平臺和大數據監測系統,對校園各項數據進行全過程采集、清洗、交換與多維度動態分析,并開發教育治理決策支持系統,促進校園科學決策。尤其是以數據技術賦能師生數字畫像建設,創建數字技術與教學過程相融合的智能支持系統與信息管理平臺,分析師生行為動態,形成師生數據畫像,為學情分析、教學過程監測、學習成效診斷等提供科學依據。其次,以數據為關鍵要素,重塑校園業務流程和優化服務。以數據整合、應用融合、服務聚合為重點,依托“一網通辦”智慧管理服務平臺和應用體系,以數據驅動校園“放管服”改革,推動業務流程的再造與重構,實現校內外業務協同和教育服務一站式辦理。最后,統一校園數據標準,完善數據共享交換體系,以統一的數據接口規范實現校園不同應用、不同部門的數據共享,打破數據壁壘,消除數據孤島,實現數據在不同系統平臺的橫向聯動與縱向互通,從而提升校園管理與服務效率,為校園精準治理提供堅實數據支撐。
二是構建多元協同的數智治理體系,推動職業院校數字化轉型場域的多元融合。首先,依托全國職業教育智慧大腦系統,完善職業院校教育數據開放智慧服務平臺與制度體系,實現多級教育數據、資源、業務在多元主體之間的有序流動與互通共享,助力區校、校企、校校相互之間的業務協同與雙向互聯,推動職業院校組織架構向扁平化、網絡化方向發展。完善各方利益相關者參與學校決策與規劃機制,采取集體決策采納、執行學校的數字化轉型創新,從而形成“政府—行業—學?!髽I—社會”協同推進教育治理的現代化職業教育數字治理格局。其次,統一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信息化管理平臺的數據接口,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智慧教育供給平臺與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系統,校企對專業設置、課程開發、教學實施、實習實訓等環節進行協同管理。并依托區塊鏈技術,實時采集與全過程追蹤源頭行業需求數據,中間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數據、運行過程管理數據與后期行業反饋數據等,對人才培養與管理模式進行高效、動態化變革。最后,建立涵蓋職業院校多元主體管理決策、執行、監督與反饋等環節的信息閉環機制,明確不同主體的責任擔當。并依托相關信息管理系統,建立決策與任務實施的過程性數據庫,設置過程性反饋機制,保證校園一切管理決策均能基于全面過程性數據,從而減少決策信息溝通成本,優化職業院校決策與管理方式,促進職業院校治理現代化。(節選自《當代職業教育》2023年第6期)
來源:高職觀察。
版權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