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質生產力驅動職業教育系統性變革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個民族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其民族分工的發展程度是其最顯著的特征。”馬克思表示:在生產力轉型過程中,工藝學校和農業學校是建立在大型工業基礎之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職業學校則是另一個因素。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目的、規模、結構、質量和速度。迄今為止,每一次生產力的變革都深刻地影響著教育的變革,通過重塑勞動力市場的分工,進而推動職業教育的變革。
第一次工業革命以蒸汽機為代表,機械化取代了傳統手工生產,深刻影響了生產方式、勞動分工。工業革命引發勞動力市場的變革致使教育做出改變。英國開始普及義務教育、實施班級授課制。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內燃機和電力為標志,促使交通、通信等各領域發生顛覆式改變。這一革命傳導到教育領域,“推動了大學和學校的制度化建設,發達國家開始普及中等教育、發展師范教育”。第三次工業革命以自動化和信息化技術為標志,人類進入電子信息時代。信息技術的進步和應用,推動了傳統產業的升級和轉型,催生了軟件制造、航天材料等新產業。在此背景下,各國在信息化革命中開始了教育變革。1965年英國開始施行雙軌制,并不斷擴招技術學院的人數,德國開辦了多所應用科技大學。這一時期大學與產業深度融合。
近三個世紀以來,三次工業革命極大繁榮了人類社會發展。當今世界處于百年之未有大變局之中,以智能制造、生物技術、大數據為標志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已悄然而至。以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為主體的新質生產力,將對職業教育系統產生內涵性重構和顛覆性影響。第一,新質生產力會促進職業教育理念的革新。技術的革新將帶動產業轉型,以扎實掌握技術理論和技術技能為導向的傳統職業教育觀念不斷向技術創新、技術多元、技術復合化的人才培養理念轉變。第二,新質生產力引發職教人才培養目標的更迭,對具備創新思維、高精技術的復合型人才需求更加迫切。第三,新質生產力會引發職業教育內容的變革。以ChatGPT為代表的人工智能對傳統職業教育內容發起了沖擊,數字技能、計算思維、協作創新將成為新的職業教育內容主體。第四,新質生產力會驅使職業教育方式的變革。傳統以教師信息為權威的模式將不斷減弱,催生了如人機交互式教學、全自動化演練等多樣化的教育方式。第五,新質生產力將推動職業教育治理體系轉型。數據化治理推進職業教育管理與評價體系再造,使職業教育向數字化方向發展、從集約式管理向精準化服務轉型,為職業教育治理體系提升帶來新的課題。
二、職業教育是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點睛之筆
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相連、是促進就業、培養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徑。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歷時十余年構建壯大專業學校、職業中學、農業學校相結合的中等職業教育體系。到1978年,我國中職在校生人數已經超過了127萬人,職業教育在進行結構改革后重新崛起。2000-2018年,高校擴招促進了高等職業學校的爆炸式發展,高職學校由全國四百余所增加到上千所。改革開放40余年來,職業教育從20世紀80年代的百廢待舉,到90年代的突飛猛進,再到新時代的健全完善,中職、高職占據了我國高中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核心主要在于科技創新,科技創新的形成核心是“人”,職業教育作為教育類型的重要分支之一,其主要任務就是為國家輸送高質量復合型技術人才。據調查,目前職業教育已累計為我國各行各業輸送了2億多高素質勞動者,在不斷地改革與進步中,實現了自身的成長蛻變,在服務國家改革發展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職業教育通過加速科技創新鑄造新質生產力,是推動科技進步的重要渠道。職業教育作為科學知識實踐的重要手段,會加速科技進步與創新,進而助力生產力的提高。有研究指出,“德國應用型大學的創立對前幾次工業革命的爆發以及國家制造業的繁榮起到了極大推動作用”。德國總理默克爾曾表示,“雙元制”是德國社會經濟成功的名片。德國前總理科爾也表示,受過良好職業培訓的青年,是德國經濟最穩定的保障,是德國最大的資本。技術勞動者“術業有專攻”,推動德國制造業、工業等產業的大力發展??萍紕撔率羌涌煨沦|生產力的關鍵一筆,而職業教育是尖端科技研發和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平臺,是戰略性、未來性科技力量穩定發展的基礎保障。
職業教育通過理念更迭拔高新質生產力,超越舊職教理念實現知識技能的再生產。伴隨著產業轉型升級和社會經濟結構加快重組調整,各行各業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越來越迫切,職業教育的重要作用愈發凸顯,信息技術突飛猛進帶來了知識的裂變式增長,技術的升級催生了新的職業教育觀念。傳統知識觀是范本化、科學固化的,知識孕育周期長;而人工智能背景下,知識觀是耦合的、動態的,匯聚全人類的智慧且生命力強盛[10]。當知識和新科技碰撞出火花時,其創新理念和創新技術就會涌現出來,進而演變為對勞動者、勞動對象、勞動材料的新認知,從而促進技術進步、技能提升。在智能化時代,人機的相互協作、雙向驅動,使職教學生通過理念更迭擺脫傳統路徑依賴,不斷拓展知識藍圖,更新知識體系,形成創新思維,進而驅動新質生產力茁壯成長。(節選自《職業技術教育》2024年)
來源:高職觀察。
版權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