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資源+平臺+人才”三位一體的市域產教聯合體運行模式要義
模式是在對事物的發展過程進行歸納和演繹中形成的,“實際上是一套可以效仿與不斷重復的行為方式,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行為路徑”。根據模式的形成及其內涵,筆者以北京集成電路產教聯合體和無錫市集成電路產教聯合體的組織結構為基礎,結合其當前的運行狀態,從資源、平臺和人才三個方面構建集成電路產業市域產教聯合體的運行模式。
表1 集成電路產業市域產教聯合體基本架構
(一)匯集“政產學研用”資源
“政產學研用”資源的匯集既是市域產教聯合體區別于其他產教融合載體的基本特征,也是市域產教聯合體科學運行的堅實基礎。從北京集成電路產教聯合體的運行狀態看,理事會根據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需要,通過項目實踐和雙師雙聘的方式匯集“政產學研用”資源,不斷增強主體之間的嵌入關系。在項目實踐上,北京集成電路產教聯合體秉持“以做促學”的理念,核心主體共同開展LED顯示芯片測試項目,包括版圖設計、嵌入式系統編程、系統調試、功能檢測等環節。為了完成這些項目,北京集成電路產教聯合體將“政產學研用”資源匯集起來開展集成電路產品量產測試、集成電路企業員工培訓等具體工作。在雙師雙聘上,對各級各類學校的教師和企業的技術專家、工程師采取雙向聘用機制。一方面,學校聘請企業的技術專家、工程師以兼職教師的身份參與學校的人才培養工作,如核心課程資源開發、優質教材編撰;另一方面,企業面向學校聘請高端人才深入企業開展技術研發、工藝改進、產品升級、成果轉化和應用等工作。
無錫市集成電路產教聯合體在“政產學研用”資源匯集上秉持的理念與北京集成電路產教聯合體相似。具體來看,無錫市集成電路產教聯合體在實體化運作中堅持市場導向,通過“三對接”的方式匯集“政產學研用”資源,形成集群式合作模式。第一,人才培養方向和目標的對接。無錫市集成電路產教聯合體通過深度調研明確了集成電路企業的崗位設置情況、崗位職業能力需求,以此來確定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及其未來的發展方向,并在此基礎上重構核心課程體系、實習實訓體系,“使學校和企業由以前的‘并行關系’演變為產業鏈的‘上下游’關系”。第二,技術發展困境與趨勢的對接。無錫市集成電路產教聯合體通過深度調研理清了集成電路企業當前所面臨的技術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分析集成電路產業的技術發展趨勢,以此明確產教聯合體建設的方向和各個主體資源傾斜路徑,如學校設置什么樣的專業、企業建立什么樣的中試基地、科研院所開展什么樣的研究。第三,創新成果轉化和應用的對接。無錫市集成電路產教聯合體通過深度調研明確了職業院校、普通本科院校和科研院所圍繞集成電路產業形成的創新性成果及其轉化應用情況,積極推進校企合作實現創新成果轉化和應用,打通了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的“最后一公里”。
綜合起來發現,北京集成電路產教聯合體和無錫市集成電路產教聯合體都以市場為導向,在地方政府的引領下,匯集行業企業、本科院校、職業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通過資源互補的方式將利益需求各有側重的主體嵌入市域產教聯合體中,充分發揮“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群集效應,以盡可能小的投入獲得盡可能優質、高效的產出。
(二)共建任務驅動平臺
以任務為驅動的平臺既是市域產教聯合體“政產學研用”資源轉化為市場價值的載體,又是市域產教聯合體核心成員單位深度嵌入的抓手。從北京集成電路產教聯合體的運行狀態看,理事會充分利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區位優勢,通過建設中試基地來發揮“政產學研用”資源的力量,實現人才培養、技術革新、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具體來看,北京集成電路產教聯合體的牽頭學校和牽頭企業聯合共建了“集成電路產品與測試”中試基地。從屬性上看,中試基地屬于市域產教聯合體的公共實踐平臺,各個主體都可以依托平臺完成任務。其中,普通本科院校、高職院校、科研院所聯合起來依托中試基地向企業開展技術服務,推動集成電路產業技術迭代;企業聯合學校依托中試基地承接國家級集成電路課程實施能力提升培訓項目,通過“真實踐”來提升教師隊伍專業水平;高職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依托中試基地面向集成電路專業的學生開展實踐教學,引入企業實際生產項目,搭建具有工業級設備的生產性實訓環境,通過“真崗位”“真項目”“真應用”的教學,提升學生專業能力與崗位實踐能力。
無錫市集成電路產教聯合體理事會則充分利用政策紅利和資源優勢,通過建設共性技術服務平臺、中試車間等發揮“政產學研用”資源的效應。在共性技術服務平臺的建設上,無錫市集成電路產教聯合體依據《關于進一步加快推進集成電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意見》《集成電路產業集群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等政策性文件,謀劃建設并運行車規級半導體可靠性檢測平臺等40個共性技術服務平臺,不僅“打通產品研發、技術創新、成果轉移的鏈條,還可以為園區企業提供技術咨詢、技術評估、專利布局等服務”。在中試車間的建設上,無錫市集成電路產教聯合體根據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趨勢優化專業布局和資源配置,緊緊圍繞集成電路設計、制造、封測、設備、材料、IP等全鏈條各環節的人才需求,整合清華大學無錫研究院、東南大學、無錫科技職業學院、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華潤微集成電路(無錫)有限公司等核心主體的資源,組建混編研發團隊,投入3 000余萬元建設集成電路中試車間,圍繞集成電路產業遇到的技術問題開展集體攻關。
對比之后發現,北京集成電路產教聯合體和無錫市集成電路產教聯合體都圍繞集成電路產業的技術困境、成果創新與轉換、人才培養等焦點問題,以“政產學研用”資源為基礎,聯合核心成員共建包括中試基地、中試車間在內的任務平臺,以此推進集成電路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三)共育集成電路產業人才
人才既是市域產教聯合體高效運行的智力基礎,又是市域產教聯合體科學發展的核心追求。從北京集成電路產教聯合體的運行狀態看,理事會將“以人育人”理念貫穿到聯合體的運行中,通過專業育人、貫通培養、員工培訓等手段,促進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的迭代升級。在專業育人上,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根據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現狀和趨勢,重點建設集成電路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兩個專業,依托集成電路產業市域產教聯合體探索人才培養新模式,聯合集成電路企業一道開發產教融合型課程資源、編撰數字形態教材,確保學生在“真實踐”“真項目”“真情境”中學習。在貫通培養上,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同市域產教聯合體中的北京工業大學、北方工業大學等普通本科院校、職業院校一道建設中職、高職、本科、碩博貫通培養模式,通過長學制為集成電路產業培養高端技術技能人才。在員工培訓上,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和聯合體內普通本科院校聯合招收聯合體企業一線員工進入高等院校深造,同時面向企業開展員工崗前培訓、繼續教育,通過全程接續的方式提升企業員工的理論素養和研發能力。
無錫市集成電路產教聯合體與北京集成電路產教聯合體在人才培養的實踐上具有異曲同工之處。具體看來,無錫市集成電路產教聯合體根據技術技能人才的發展規律,采取共享人才、專業育人的方式為集成電路產業人才設計了發展通道。在共享人才上,無錫市集成電路產教聯合體本著“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則,由引進的院士、首席科學家、首席專家等行業領域高端人才牽頭組建科研團隊和教學團隊,盡可能地吸引聯合體內的教師、員工融入其中,深度參與各個主體的技術革新、人才培養等工作。無錫市集成電路產教聯合體在充分發揮高端人才引領作用的同時,為區域人才的發展搭建了同生共長的平臺,創造了互學互鑒的實踐機會。在專業育人上,無錫市集成電路產教聯合體以微電子技術、集成電路技術專業為核心專業,構建由電子信息、移動互聯等相關專業組成的專業群,同時密切關注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趨勢,將專業設置和優化的端口前移,確保專業設置能緊跟產業發展的步伐,人才培養標準能銜接崗位職業能力標準。
對比之后發現,北京集成電路產教聯合體和無錫市集成電路產教聯合體都聚焦人才供給側結構性矛盾,通過各級各類學校縱向貫通、校企之間橫向融通的方式為集成電路產業培養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
通過分析集成電路產業市域產教聯合體的組織結構和運行狀態,發現北京集成電路產教聯合體和無錫市集成電路產教聯合體基本形成了以資源為基礎、以平臺為載體、以人才為指向的“資源+平臺+人才”三位一體的市域產教聯合體運行模式。在運行模式中,豐沛的資源是聯合體運行的重要基礎,需要理事會將其匯集起來,并在聯合體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增強資源的體量和潛力;任務型平臺是聯合體運行的核心載體,需要理事會將其打造起來,吸引各個主體參與并承擔任務,在任務實踐過程中獲取收益,為其深度嵌入和持續參與提供動力;多樣性人才是聯合體運行的主要方向,需要理事會利用“以人育人”的蝴蝶效應,為居于不同崗位、處于不同發展階段、承擔不同角色的人才搭建向上的發展通道。
二、“資源+平臺+人才”三位一體的市域產教聯合體運行模式應用
指導實踐是模式的基本功能。模式的應用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主體的認知水平和執行能力。對各級各類市域產教聯合體來說,在實踐中應用“資源+平臺+人才”三位一體的市域產教聯合體運行模式需要從如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塑造聯合體主體成員的價值認知
從行為心理學來看,認知決定行動,價值認知則決定著行動的方向和力度。對市域產教聯合體來說,主體成員的價值認知直接關系著其運行的成效。就“資源+平臺+人才”三位一體的市域產教聯合體運行模式的應用而言,需要主體成員首先通過深度解讀、頭腦風暴、集中研討等方式,全面、系統地認識市域產教聯合體的價值體系,包括市域產教聯合體對學校、企業、科研院所等主體的價值,學校、企業、科研院所等主體之于他者的價值,市域產教聯合體對區域社會發展的價值,在此基礎上逐步樹立整體觀和大局觀。然后,在他者的角度上思考個體及其組織在市域產教聯合體中的實踐作為,逐漸養成“服務他者就是發展自己”的價值觀念,以此為市域產教聯合體資源共享、平臺共建、人才共育等行為奠定認知基礎。
(二)優化市域產教聯合體的組織結構
從組織行為學來看,組織結構不僅是組織運行的基礎,而且關系著組織運行的效率和效果。對市域產教聯合體來說,組織結構直接關系著人才培養、創新創業、促進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等功能的實現。就“資源+平臺+人才”三位一體的市域產教聯合體運行模式的應用而言,不僅要明確政府、園區、學校、企業、科研院所等核心主體在市域產教聯合體中的角色、職能和具體任務,也要明確核心主體在市域產教聯合體中的互嵌關系,即資源共享的主體及其內容,平臺共建的主體及其方式,人才共育的主體及其行為,還要理清各級各類學校橫向融通、縱向貫通的邏輯關系,上下游企業的創新、生產、銷售等運營關系,以及學校、企業與科研院所聯合創新的協作關系。
(三)健全市域產教聯合體的制度體系
公共治理理論認為,制度體系既可以規約組織的運行,又可以引領組織的發展。對市域產教聯合體來說,制度體系主要包括運行制度、協調制度和保障制度。就“資源+平臺+人才”三位一體的市域產教聯合體運行模式的應用而言,既要根據資源、平臺、人才的需求設計運行制度,對其跨界治理、績效評價、長效機制等做出明確規定,又要圍繞資源、平臺、人才的發展制定協調制度,明確不同主體差異化利益訴求的補償規則,還要結合資源、平臺、人才的銜接設計保障制度,落實“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組合式激勵政策。(節選自《職業教育研究》2024年第6期)
來源:高職觀察。
版權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